新闻动态

陈毅评价红军最有荣誉的战争,大柏地激战,毛主席亲自拿枪冲锋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05    点击次数:194

七色光辉交织,昔年激战正酣,何人挥动绚丽长虹于天际?弹痕遍布村落,骤雨过后夕阳重现,将这壮丽山河装点得分外妖娆。群山连绵起伏,苍翠层叠,此刻更显壮美非凡。

毛主席以其磅礴的笔力创作了这首文采斐然的词作,其诞生背景与词中所描绘的著名战役密不可分。

我党武装力量历经红军、八路军至解放军的演变,参与了无数次战役。毛泽东主席在这段历史中创作了大量不朽诗作。然而,这场被陈毅元帅誉为"红军创建以来最具荣誉"的战役,竟是毛主席毕生唯一一次亲自参与的战斗......

1929年末,国民党反动派再次集结重兵,准备发起第三次"反革命围剿"。此时,红军主力正驻扎在井冈山,持续应对着敌军多次进攻。

在第五次"反围剿"战役因左倾路线而失利前,尽管红军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指挥下保持着不败战绩,但从当时局势来看,形势依然极其危急。

当时毛主席亲自指挥的部队仅有三干余人,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,加之我军在物资补给和武器装备方面都面临着巨大困难。

在联席会议研究后,毛主席果断下达了进攻命令。红四军随即向赣南闽西方向挺进,与此同时,国民党各部迅速组织力量展开追击围剿。

尽管得到了全体将士的英勇奋战和全国民众的鼎力相助,但整段征程依然充满了重重挑战。

在江西地区,由于红军尚未获得稳固的群众支持,红四军在大余、顶山等地的战斗中屡遭挫败。面对多支敌军的追击,部队遭受重大伤亡,最终不得不撤退至瑞金地区。

1929年腊月间,大柏地居民意外察觉到一支衣着破旧的军队悄然出现在附近。

瑞金北部的偏远山村里,村民们淳朴善良却易受惊扰。见到异常状况,他们误以为败兵将至洗劫村庄,便匆忙收拾家当逃往深山避难。

在那个年代,民众饱受国民党的横征暴敛和强行征兵之苦,然而他们很快察觉到了这支队伍的特殊之处。

一名本地富商因常年经商走遍各地,见多识广。为了保护家人、财产及村民安全,他毅然携带财物,悄悄前往红军驻地指挥部请求接见。

毛主席接见他时,他迅速拿出包裹好的银元,笑容满面地说是给红军的"心意",让在场的人一时不知所措。

事后,毛泽东同志亲自向这位商贩阐释了红军的宗旨、理念和行事准则,并退还了款项。商贩深受触动,回去后立即向当地民众转述了这一经历,积极宣传并协助建立联系。

紧迫的时间容不得红军在当地建立根基,刘士毅率领的赣系部队已迅速逼近,距离他们所在位置仅一步之遥。

红军部队此时已精疲力竭,由于多数群众仍藏身山林,战士们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。

严冬时节,首支阻击部队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,整个军团士气跌至冰点。面对如此局面,不少高级军官甚至萌生了与敌军决一死战的念头。

面对当前严峻形势,几位高层领导经过审慎分析后一致认为,尽管局势令人担忧,但采取行动已成必然选择。然而,他们同时强调,必须确保行动的有序性和策略性,避免盲目出击。

在毛主席的领导下,红4军军前委迅速制定了最终作战方案。凭借对当地地形的深入了解,部队决定设下伏击圈,对这支孤立深入的敌军实施致命打击。

位于南侧的大柏地凭借其独特的地形优势,成为理想的伏击阵地。这里延伸着一条十余里的狭长谷地,其天然形成的纵深结构为伏击作战提供了绝佳的地理条件。

1929年2月10日,刘士毅指挥的国民党15旅两个团行进至大柏地南部,与红军一支小分队遭遇。急于立功的敌军立即展开追击,却未察觉他们正在追赶的实则是红军精心布置的诱饵部队。

红军警戒部队在战术性撤退过程中,成功将敌方部队引至预定山谷区域,使其完全陷入主力部队的伏击范围,整个作战行动进展得极为顺畅。

在战前会议中,毛主席等人已预见到这一情况。刘士毅及其部队之前在四粗汉地区就曾遭到红军的重创。

此次红4军表现低迷,在与刘部的多次交锋中接连失利。按照其性格特点,此刻必定是极度自负,迫切希望取得战果以便邀功请赏。

当半数敌兵即将踏入伏击区域时,红军各部在统一指挥下迅速展开火力压制。密集的子弹与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瞬间响彻战场,形成了严密的包围网。

尽管遭遇突袭,刘士毅部队凭借其综合优势迅速稳住阵脚,在事发地点立即组织起有效防御并展开反攻。

红4军当前的处境令人堪忧,即便经过多日备战,弹药匮乏的问题依然严峻。在首轮交火后,不少士兵便耗尽弹药,不得不使用刺刀、枪托甚至石块与敌军对抗。即便我方事先设下埋伏,战局仍迅速演变成对峙状态。

察觉到红军显露出疲态,刘士毅的部队在识破埋伏后非但没有撤离,反而加紧攻势,企图一举歼灭红军。这支连续追击超过一个月的部队未曾尝过败绩,士气异常高涨。

自2月10日午后两点起,这场惨烈的交锋便持续展开,直至次日仍未停歇。交战双方均已陷入极度亢奋状态,红军尤为如此。为应对弹药短缺的困境,指挥层果断下达指令,要求士兵放弃远程射击,转而采用近身白刃战,直接突入敌军阵地展开厮杀。

经过24小时的激战,双方都已达到极限。红军战士们虽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,却已接近体能的临界点。与此同时,刘士毅的部队虽不及红军坚韧,但在战局胶着之际不得不硬撑到底。即便被围困,他们仍不断从后方调派援军投入战斗。

危急时刻,后方的几位最高领导人迅速做出决策,将所有预备力量全部投入战斗。朱德总司令亲自带队冲锋在前,而素来以谋略著称的毛泽东主席也拿起步枪,带领警卫排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。这种场景在之后的革命历程中几乎未曾再现。

2月11日下午,历经艰难鏖战,红军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。尽管处于兵力劣势,我军仍成功歼灭敌军800多人,并缴获800多支步枪、大批弹药及6挺重机枪。

在清理战场过程中,战士们缴获了大量物资,个个满载而归。无法携带的陈旧枪支被投入河中,连毛泽东主席也亲自扛起一支步枪。这一场景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,随即挥毫写就了《菩萨蛮·大柏地》这首词作。

半年之后,红4军在江西境内持续推进工作。时任师长兼军委书记的陈毅在向中共中央提交的报告中,依旧将大柏地战役描述为:

"在最终一击中击败劲敌...这堪称红军建队以来最具荣耀的战役。"

这场胜利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。尽管战役规模有限,却发生在红军最困难的时期。这是自井冈山会师后,我军首次实施分兵策略。江西作为全新的战场,既缺乏群众支持,又面临各地军阀的联合围剿,处境异常艰险。

当时党内矛盾已逐渐显现,尽管左倾思潮尚未占据主导,但其端倪已露。王明、博古等人在关键议题上频频与毛泽东产生分歧,这一局面促使他们作出了率领红4军撤离山区的决定。

红4军此战若败,不仅可能遭受重大伤亡乃至全军覆没,对革命事业将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,毛泽东、朱德、陈毅等核心领导人也将面临被捕牺牲的危险。然而最终我们不仅成功击溃敌军,还俘虏了刘士毅部两名团长,堪称一场辉煌的胜利。

在这两天的特殊时期,发生了两件前所未有的事件,直到全国解放都未再现。其中之一便是毛泽东主席亲自参与战斗。

在战争最艰难的时刻,面对极度疲惫、濒临崩溃的士兵们,我军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决定。经毛泽东主席特批,战士们被允许使用民户存粮补充体力,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战斗力,为后续的英勇作战提供了必要保障。

这些粮食并非无偿获取,每笔都向群众开具了借据。尽管村民们怀疑这是变相掠夺,却也无计可施。

半年后红军重返此地时,出人意料地兑现了所有粮食欠条,连未登记在册的债务也一并偿还。官兵们还积极进行政策宣传,此举在当地民众中引起强烈反响,革命火种由此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。

红4军通过大柏地战役成功突围,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。部队转移至赣南闽西一带,借助当地茂密的山林作为掩护,使敌军难以追踪其行踪。

随着中央苏区的逐步形成,中国工农革命事业终于在此扎根,其发展势头迅速蔓延,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燎原之势。

如今,在江西瑞金大柏地的前村,依然能看到大柏地战役的遗迹。尽管岁月侵蚀了许多痕迹,但一面布满弹孔的墙壁仍保存完好,它原本只是当地一户居民的普通外墙。

如今,墙体上依然布满密集的弹痕,无声地见证着当年那场激烈战斗的残酷景象。

#图文打卡计划#

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  • 相关资讯